什么是法律事实,什么是客观事实?
什么是法律事实,什么是客观事实?
什么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在法律活动中,能被证据在诉讼中证明存在的事实。也就是法律事实是有证据证明的事实。什么是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实情况。法律事实有可能是假的,因为用虚假的证据来证明的事实那必然也是假的。而客观事实不可能是假的,客观事实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在诉讼中哪个更加重要?
判决哪个事实更加重要?首先要明白,法院审判案件的依据到底是根据法律事实,还是客观事实。客观事实虽然是真实发生的事实,但是由于现实原因,可能不被社会大众所知悉,这就是所谓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其他人无从知晓”。正是因为客观事实存在不被知晓性,所以在法律中才有法律事实一说。因为虽然客观事实可能不被知晓,但是案件需要作出一个确定的判决。这就需要确定一种规则,来确定如何判决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各方的利益,而这种规则就是通过证据来证明法律事实的举证规则。
法官作为第三方,没有办法亲眼目睹案件发生的经过,也没有办法亲身经历案件的过程,但是又必须对原被告所说的事实进行判断后作出判决。那么法官只能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来推定出法律事实,然后根据法律事实来进行裁判。当然这种以法律事实为基础的判决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当事人的证据有可能是伪造的虚假证据。
有些案件,当事人确实欠了钱,但是原告就是没有任何证据,因为是现金交付,也就出具欠条、收条等。这里就涉及到了一种价值的选择,是选择以证据为支撑的法律事实,还是选择没有证据为支撑当事人陈述的客观事实。实际上,选择法律事实的风险,远比要选择没有证据支撑的客观事实的风险要小得多。同时选择有证据支撑的法律事实,也可以引导人们形成保留证据的习惯。
综上,可以发现在诉讼中,法律事实比客观事实更加的重要,更加的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如果被冤枉了,也不要对法律抱有厌恨,因为证据材料查明的法律事实决定了法院的判决结果,而法官也不是全知全能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