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好恶的心一起,就不在这个“中”当中,也就是不在真心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情绪一起来,马上可以看到自己有情绪,马上调整,就可以跟人和睦相处,不会冲突,因为有节度,不会恶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是我们的本性,找到这个大根大本,恢复本性。“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以和为贵,时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跟习气,慢慢调,能够对治习气,最后就恢复你的本善明德了。说到这里,所有的人是来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提醒我们还有哪些情绪跟习气,这一念你转过来了,你的太平日子从现在开始。每一个人都是来帮助你的,你到太平的世界去了。人家对立冲突,你过的是太平日子。
这个世界是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每一个人现在过的日子都不一样,纯是一颗真诚慈悲的心,跟一切人都结善缘;都是对立指责的心,那可能处处都是冲突,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叫做“中”;表现出来如果符合规矩,恰到好处,就叫做“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性即本性,本来的状态,也就是本身固有的质和量。
对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态掌握,无所偏倚,这就叫“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喜怒哀乐皆情绪,未发(无情绪)之前提在于心念无分别执着,无善无恶,平等,无我,守一,处于道的状态,也即圣贤境界,明明德,亲民,至善。
喜怒哀乐这些情绪一般都由相关的生理状况引起,比如肝不好的人易怒;脾不好的人思虑重等等。——如何通过后天的修学,历事炼心,培养定力,从而转化气质呢?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困境,面对这些紧急情况或困境,需要的是冷静,或曰定力。如何训练定力呢?
古人有一整套训练方法,比如下棋、打太极、品茶等等。人在冷静的时候,办法自然而然就来了。如何做到“发而皆中节”呢?首先要能体察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要知人,“知人”即智慧。这样的智慧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践行才能逐渐获得。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需要,老板需要了解员工的需要,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怎样才能了解别人的需要呢?——首先要了解自己,每个人对别人的了解不会超出对自己的了解;而理解别人的多少,跟自己的胸怀有关,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归根结底,还是修身的问题。修身的过程就是放下自己的过程,放下自己的知见,放下自己的偏狭,放下自己的私心。
中国传统文化,千头万绪,归根结蒂,不出“中和”二字。中者中庸、中道、中观、中正。表不偏不倚,远离二边,不走极端,恰到好处。和者和气、和睦、和顺、和合、和平,以和为贵,以和为尚,和而不同。
“中”字有内里、本源、核心的意思,同时还有正大、端严的意味,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内敛性格,国人喜欢这个“中”字,故而才有中土、中国、中华之称。古人强调抱元守一,这个“元”和这个“一”,也就是中,因此也叫守中。儒释道三教的根本功夫,就是守中。
“和”字乃道的根本属性,有包容、化育、共生的意思,同时还有宽厚、仁爱、慈悲的意味,最能体现中华儿女海纳百川的广博胸怀,《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国人喜欢这个“和”字,故而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之说。
守中则致和,守中是因,致和是果。中国圣贤重内省,每日三省吾身,没有攻击性,沒有排他性,也没有扩张性,心平气和,自然一派和平气象,从而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摄受力。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文化”的概念横空出世。
本朝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和”二字尽收其中;故宫中轴三大殿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而且居中一殿恰巧叫“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恩家庭幸福和谐厚德载物!
感恩万佛之祥光照耀神天共佑!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