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抗日,后当汉奸,东北悍匪谢文东被解放军活捉经过纪实
他先抗日,后当汉奸,东北悍匪谢文东被解放军活捉经过纪实
1947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了战争纪录片《活捉谢文东》,这部电影是著名摄影师徐肖冰等人受东北电影厂的要求,亲赴现场拍摄。在当时亲历过公审枪决谢文东的群众,还对此事记忆犹新的时候,电影更是将悍匪谢文东被活捉到公审枪决的过程完全再现,使更多的人知道了悍匪谢文东被活捉的事迹。在这部电影火遍大江南北的同时,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剿匪的活动,也在社会上引起了极高的评价和反响。这部老电影至今还可以看得到,有兴趣
的读者可自行搜索观看。

《战争纪录片<活捉谢文东>》
《活捉谢文东》可谓较为真实地再现了谢文东从被活捉,到示众、公审、枪决的全过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谢文东究竟是如何的呢?为什么解放军活捉谢文东这件事能让东北地区的百姓欢欣鼓舞、拍手称快,人民解放军也因此愈加受到民众爱戴呢?接下来,笔者将从谢文东的个人经历、东北地区的匪情,人民和解放军剿灭谢文东的经过几个方面,客观地再现悍匪谢文东的历史,来回应上述几个问题。
1、 悍匪谢文东的历史
(一)合江省的严峻匪情
民国时期,尤其是日伪统治时期东北的行政区划和今天大为不同,合江省是当时北满地区的五省之一,也曾因为地处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而叫作三江省。合江省东面、北面隔着一条江对面就是苏联国境,西面和南面是张广才岭和老爷岭,山环水抱,物产丰富。
其境内各种地形极为复杂,崇山峻岭、河流沼泽应有尽有,东面和北面由于靠近江河有大片的沼泽地带,尤其是东部地区的沼泽地带,夏天的时候草比人高,如果不等到冬天沼泽结冰,草木凋零,人和动物在这片地带都不能随意进出;西面和南面则是崇山峻岭,树高林密,很多地方都是人类很少进入的原始森林。
由于合江省复杂的地理条件,在解放军未进入东北前,这里很多地区都是土匪活跃的区域,当地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抗日战争胜利后,合江省因为丰富的物产、便利的铁路交通条件,以及靠近苏联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成为东北解放区至关重要的战略后方。因此,合江省的稳定,事关东北解放区的稳定。
但也正是这一时期,国民党在向合江省派遣了大量特务搞破坏的同时,还以高官厚禄收买了当地众多的土匪,给当地百姓和解放军造成很大的损失,对于中共和解放军而言,剿灭各地盘踞山林的土匪势在必行,这些土匪势力中就包括了臭名昭著的悍匪谢文东。
(二)关东胡匪谢文东
谢文东在东北地区几近无人不知,他得传奇经历比起脍炙人口的电影《奇袭威虎山》中的“座山雕”,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还有人说座山雕的原型就是谢文东,毕竟艺术源于现实。谢文东,原名谢文瀚,辽宁省宽甸县人。可能令大多数人都想不到的是,谢文东并非一般大字不识、一开始就落草为寇的土匪,相反,他不仅读过四年私塾,而且16岁那年就掌管了家业,以种地和养蚕为生。
但是就在谢文东家业眼看着要一步步扩大的时候,他因为购买大批土地欠下巨款,因此起了绑架富人的歹念,由此被官府通缉和追捕,谢文东就带着一家人逃到了黑龙江省依兰县的土龙山。谢文东脑子灵活,一家人又能吃苦,很快就在土龙山不仅发家致富,而且当上了自卫团团长,成为当地一股较大的地方势力。
在“九一八事变”后,谢文东加入了吉林自卫军,担任土龙山骑兵旅团长。此后,为了保护土龙山农民和他自己土地的利益,先后和日本侵略者发生过多次冲突,在这一过程中谢文东在当地民众中获得了极高的声望。1934年是谢文东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这年3月8日,谢文东带着当地的200多农民冲进了太平镇攻占了日伪的警察署。到了10月日军派出军队前来镇压谢文东领导的暴动起义,谢文东则早早设下了埋伏,击毙日军饭冢朝吾大佐、铃木少尉等十余人,另俘获了不少日军和伪军。土龙山大暴动令谢文东在国内名声大噪,他也被推举为这支起义部队的总司令。
1935年春天,谢文东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的帮助下,和李华堂等人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谢文东担任军事委员长。到了1936年1月,谢文东和赵尚志等人一起筹建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临时政府,并担任顾问部委员长。这年夏天,在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下,抗联和珠河县委帮助谢文东将民众救国军改编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谢文东担任军长。在东北抗日联军期间,谢文东也曾一度歼灭数百敌人。
故事发展到这里,谢文东原本有机会可以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中杨靖宇、赵尚志这样名垂不朽的英雄,但英雄和小丑的区别,往往就在于在危难的时刻,能不能禁受得住历史的考验。1937年这一年谢文东又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转折,这次转折也决定了他后来人生的命运。
1937年在日军的围追堵截下,东北抗日联军迎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不仅人员损失惨重,而且枪支弹药、医药物资甚至解决队伍的粮食等问题都极为困难,在日伪军的镇压和收买双重手段下,抗联中的一部分人开始产生了动摇,谢文东就是其中之一。1939年3月,谢文东再也坚持不下去,于是带着几十名手下直接投降了日军。日军虽然对谢卫东这样抗联“大人物”的投降喜出望外,但也仅仅是把他们当作维护统治的奴才和鹰犬。谢文东投降期间卑躬屈膝,摇尾求和所谓的“忏悔和谢罪”过程,也都被日伪政府拍成了纪录片四处放映,以此打击抗联将士的军心和士气。
为了向日军表示忠心,谢文东利用在抗联时期掌握的信息和情报,带着日军搜捕抗联将士和他们的家人,东北抗联由于谢文东的投降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谢文东投靠日本人后,也仅仅是苟延残喘而已,并没有像他原来想象的那样被重用。此后,在日伪统治的时期里,谢文东也仅仅是担任勃利县的“勤劳侍奉”大队长,看看日本人给他这个职务的名字有多嘲讽吧?简直是鹰犬、狗腿的代名词,日本人对汉奸的态度由此而知。这个职务没有多高的地位和权力,名副其实,就是帮助日本人监管中国的矿工,掠夺中国的煤炭资源。
1945年日本投降后,谢文东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利用自己在当地经营多年的资产和原来的声望,大肆购买枪支弹药和招兵买马,在当地又形成了气候。1945年11月,谢文东先是接受中共的改编,被改编为三江人民自治军。但不到一个月后,习惯了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谢文东就又投靠了国民党,接受了国民党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务。

《杜聿明给谢文东的委任状》
(资料来源:贺晋年:《深山剿匪记》,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第55页。)
在这一时期,谢文东所部人数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了五千多人,凭借这支人马,谢文东在依兰县和勃利县等地区烧杀抢掠,残害东北民主联军的官兵和地方群众,不仅给所在地区人民群众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而且给解放区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剿灭这支悍匪对于我军来说势在必行。
二、活捉谢文东
1946年是谢文东人生的这次转折,这次转折也意味着他的死期已经不远。为了巩固东北野战区的战略后方,清除百姓广受其害的匪患,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驻合江和牡丹江的部队,在中共合江省委和合江军区的领导下,对谢文东等土匪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负责围剿土匪的这支部队很著名——南泥湾开荒的三五九旅。
我军初期在剿灭土匪的作战中实际上没有太多经验,这些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里打家劫舍的土匪,相比我军而言对于山林沼泽要熟悉得多,他们就和一群麻雀一样,等追上去就散了,换一个山头又能聚集起来,分散开的几个人随便找个地方隐蔽起来,在茫茫森林中很难被发现。而我军则不熟悉地理环境,为了搜寻土匪就要分散队伍各自作战,一旦迷路或者相互失去联系,就面临着很大的危险。一明一暗,一时之间谢文东甚至觉得我军根本不能拿他怎样。
但没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不能克服的苦难,在和土匪们作战的过程中,我军官兵们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出了一套发现土匪踪迹、炸毁土匪营地、切断土匪粮食和物资,再到制服土匪的办法。我军一边连续追踪谢文东,消灭土匪的作战力量,一边封锁了牡丹江边所有的渡口,控制所有渡口的船只,且每个渡口驻守了部队,少则一个班,多则一个排,一旦发现匪情就相互接应。在三五九旅和合江骑兵团的围追堵截下,谢文东被打得人仰马翻,最后被我军包围在牡丹江边的一道狭长地带,原本几千人的手下被打得或死或投降,等被包围在这里的时候,谢文东加上他的儿子、车夫和亲信一共只剩下了六个人。
指挥这次围剿任务的是三五九旅副旅长谭友林,谭友林对身边的将士说道:牡丹江这里有一段河道每年都比其他地方结冰得早,谢文东了解这个情况,肯定会躲在附近偷偷渡河逃跑,你们去这里仔细搜索,应该会有收获。接受这项搜索任务的是五连的副连长李玉清,谭友林对他说道:这次的任务就和找人参一样,但谢文东长得胖,可比人参块头大多了,你们如果看见胖子,直接给我抓回来就行。李玉清于是带着十来个人直接出发了。
就在李玉清带着十几名战士在四道河子和五虎嘴之间生火做饭时,担任警戒任务的副班长齐凤鸣在周边发现了谢文东活动的线索。齐凤鸣在不远处警戒时发现地面上有几个人的脚印,在这荒山野岭的地方哪来人的脚印,除了他们正在追捕的土匪,还能有谁?
李玉清等人也顾不得吃饭,带着将士们就开始追赶,终于在追赶了二十来分钟后,发现不远处有几个人衣裳破烂、神态疲惫地在树边休息,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有个胖子此时正跪在对上念念有词地祈祷着什么。这个胖子不正是他们搜捕的谢文东外,还能有谁?
原来,谢文东还是会道门的成员,有一套“做法”的仪式,他随身带着一个黄金的小佛像,还有“求卦书”,“诸葛金钱神术”等书,眼前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把金佛供在地上,再求一卦,看看该往哪里去,或者怎么办。此时谢文东不正面临着生死关头,不知何去何从了。
看到这一幕,我军战士大喝道:举手投降,缴枪不杀!谢文东等人已经如惊弓之鸟,听到声音后一边找旁边的树木掩护,一边竟然还敢开枪还击,想必他也知道自己恶贯满盈,被抓到后难逃一死,所以还在做最后的挣扎,继续负隅顽抗。战士们见状,兵分几路,从侧面包抄了上去,当时拍摄《活捉谢文东》的摄影师徐肖冰此刻正跟随着这支队伍,见战士们冲了上去,徐肖冰举起摄像机镜头对准了谢文东,慌不择路的谢文东却以为是什么重武器,被对准了还哪里有活路。于是被吓得一哆嗦,枪也掉在了地上,其余战士见状立刻冲上前将谢文东抓了起来。这一天,是1946年11月20日。

《被活捉的谢文东》
(资料来源:贺晋年:《深山剿匪记》,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第70页。)
一贯见风使舵惯了的谢文东,在被抓后还妄想通过招降旧部的条件来换自己活命,这个要求被谭友林等领导人当即否决,因为谢文东不仅恶贯满盈,而且当时的政策就是坚决剿灭所有土匪势力,他没有谈条件的资格。在合江骑兵团一个连部队的押送下,谢文东被押送到了依兰县城。当地老百姓为此欢呼沸腾,彼此奔走相告这个消息,并且强烈要求公审谢文东。
谢文东父子因此先是被绑在依兰县城财神庙前,围观的人群将周围堵得水泄不通,相互间谈论的既有对我军能力的夸赞,也有对谢文东的咒骂,还有呼吁对谢文东千刀万剐的。在依兰县城示众后,谢文东又被押往勃利县公审,这次听到消息来的群众更多,两万多人将会场围得水泄不通。在会场上,主持会议者先是宣布了谢文东的罪状,接着亲受其害的百姓挨个上台声泪俱下地控诉谢文东,最后谢文东被押送到被他杀害的烈士墓前被跪着枪决。

《谢文东被押送公审》
1946年12月3日,谢文东在勃利公审后被枪毙,由于谢文东恶贯满盈,在社会各界民众的要求下,谢文东的头颅还曾被送到佳木斯示众。徐肖冰在跟随追捕队伍拍摄的纪录片《活捉谢文东》因为拍摄得很真实,再现了抓捕谢文东的全过程,在社会上引起了极高的赞誉和反响,该电影仅在东北地区就有385个地区放映,先后放映1093场,累计观看237474人次。在当时观影条件简陋的情况下,这样的数据足以说明这部纪录片的热门程度,以及背后所反映的民众对于人民解放军剿匪活动的支持和热情。
三、结语
一代悍匪谢文东的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充满了传奇,从他先反抗日军,加入抗联,再投靠日军,再接受中共改编,最后又投靠国民党,直到被我军剿灭的历史,可以看清的是其唯利是图,反复无常的嘴脸,这段历史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唏嘘不已。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些趋炎附势、投敌卖国者可能会得意一时,但要记住:历史的审判从来不会缺席,那些像谢文东一样为了苟活性命、出卖国家利益向敌人卑躬屈膝者,最终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而像杨靖宇、赵尚志将军一样宁死不屈的烈士,虽死犹生,他们的名字和事迹终会被人们永远记住,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第76卷),1999年版。
贺晋年:《深山剿匪记》,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刘泽夫:《土龙山农民暴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梁枫,张雪秋,梁冬梅:《谢文东传奇》北方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