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即将灭绝的动物,再不保护就要彻底消失了
11种即将灭绝的动物,再不保护就要彻底消失了
1、狐猴叶蛙
狐猴叶蛙体长仅2.5厘米,它们是生活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雨林)地区的一种濒危灭绝物种。狐猴叶蛙皮肤上的色素可以反射热量,从而使它们在树叶下保持身体凉爽数个小时,但同时这是有效抵御壶菌病的有效方法。狐猴叶蛙能够巧妙地改变体色,白天它们的身体呈现淡绿色,然而到晚上出来活动时身体变得了红褐色。通常情况下,它们将卵产在悬浮在水面的树叶上,带有一定的黏性。当这些卵孵化成蝌蚪将冲入水中,它们可以存活150天,最终发育为成年蛙。之前科学家曾认为狐猴叶蛙广泛生存在哥斯达黎加,但是目前哥斯达黎加野生环境的狐猴叶蛙已消失不见。但也有说法,由于真菌感染,患有壶菌病的狐猴叶蛙数量急剧下降。
狐猴叶蛙
2、秃鹰
秃鹰又名大兀鹰,是猛禽类中最大的鸟。被人们称为“百鸟之王”。大兀鹰一般有一点五米长,两翼展开达4米,在猛禽类中可算是庞然大物了。由于食用了含有有毒兽药双氯芬酸的牲畜尸体,全亚洲的秃鹫数量都在减少。
秃鹰
3、西部低地大猩猩
西部低地大猩猩可以灵活的攀树,且较东部大猩猩多生活在树上。它喜欢吃生果,差不多100种不同树木的果实它都会吃。西部大猩猩难以追踪及研究。西部大猩猩可分成两个亚种,即西部低地大猩猩(G. g. gorilla)及克罗斯河大猩猩(G. g. diehli)。西部低地大猩猩的族群很细小,只有4-8个成员。野生的西部大猩猩是会使用工具的。西部低地大猩猩普遍分布在,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加蓬,赤道几内亚和安哥拉的卡宾达等地区。克罗斯河大猩猩主要分布在尼日利亚和喀麦隆的边界。在过去20到25年里,因为商业狩猎和埃博拉病毒,它们的数量减少了60%。
西部低地大猩猩
4、领狐猴
领狐猴也叫黑白领狐猴,是领狐猴属两种狐猴之一。狐猴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猴,共有3个亚种。体长60-75厘米,尾与身等长。全身黑色,头部带白色耳朵簇毛,颈部有鬃毛,黑色的吻部相对突出,四肢和背部有白色区域,眼珠呈金黄色,尾巴亦为黑色。腿比臂长得多。雌雄外表相同。领狐猴产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赤道雨林,其分布北至马索拉半岛,南至法腊方加纳。叫声仅次于吼猴,在灵长目中排名第二。
领狐猴
5、伊比利亚猞猁
西班牙猞猁,也叫伊比利亚猞猁。是欧洲本土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被生物学家认为是世界上数量最少的猫科动物之一。西班牙猞猁在体形上比普通猞猁小,体长在85厘米~110厘米间,其皮毛上的斑点颜色较深。主要分布在有植被的山区或短灌木丛林带。在夜间活动,是爬树高手,白天在树上睡觉,夜间出来觅食,视力和嗅觉十分发达,可在300米外察觉到猎物。以野兔、啮齿目、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为食。由于其主要食物来源——兔子的数量减少,再加上栖息地丧失,这些猞猁的处境堪忧。世界自然保护联合会将西班牙猞猁列为全世界最濒临灭绝的3种猫科动物之一。
伊比利亚猞猁
6、僧海豹
僧海豹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海豹。为现存三种海豹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体长2.78m,体重400kg,一般重250~300kg。头部很圆,且密被短毛,看起来宛如和尚头而得名。新生仔兽黑色,具白斑,4~6周蜕毛。幼兽体背银灰,腹侧色淡。成体一般背部色深,腹面淡,有的大部深色,有的腹面白斑大。个体间变异很大,是本种的特点。由于海洋污染加剧、沿海栖息地丧失、被渔具缠绕等问题,僧海豹已极度濒危。
僧海豹
7、小头鼠海豚
小头鼠海豚是鲸豚类中体型最小者,体格粗壮。背鳍显著,似鲨鱼鳍。头部浑圆,几乎没有嘴喙。眼睛四周有深色眼圈。身上复杂且黯淡的灰色图案,在某些光线下看起来接近橄榄色或黄褐色,观察者们通常将这种印象概括描述为“深色”。由于分布范围极窄,所以不太可能与其他品种混淆;但也少有野外的观察记录。
小头鼠海豚天性害羞、退却,通常惊鸿一瞥后,不复再现。除非它们被渔网缠绕并打捞上来之后才能看到。它加利福尼亚湾北部的特有物种,由于栖地范围狭小,再加上容易被渔网困住,这些都是其致危的主要原因。小头鼠海豚是世界上最罕见的海洋哺乳动物,只剩下不到100只。最近,墨西哥政府开始禁止非法捕鱼,也许这些小家伙还有一线生机。
小头鼠海豚
8、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犀牛,是双角犀属的唯一物种,是现存最小的犀牛。体长240-315厘米,体重550-1100千克,平均体重仅700千克,最大个体1100千克。身披厚厚的红棕色的长毛。
苏门犀是独居动物,仅在发情与扶养幼仔时相聚。它们是犀牛中最吵的。现仅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与婆罗洲有零星分布,生活在雨林,沼泽和云林中。由于人类过度捕杀和栖息地受到破坏,该物种已成为极度濒危动物,全球数量仅存200余头,造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偷猎。2019年05月27日,大马最后一只雄性苏门答腊犀牛“塔姆”(Tam),不幸逝世。
苏门答腊犀牛
9、牟氏水龟
牟氏水龟,别名沼泽龟。龟科水龟属。是一种小型的水龟,棕色,头部的两侧各有一处明显黄色、橙色或略带红色的斑块。背甲浅棕色至红褐色,棱突微弱,并依据年龄的不同,或光滑,或粗糙。腹甲棕黑色,沿中线处分布有多少不等的黄色;没有铰链关节,盾片12枚。雄性腹甲凹陷,尾粗,肛门开口越出腹甲边缘。 随气候变化而来的极端天气导致牟氏水龟的湿地栖息地受到威胁,这是造成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牟氏水龟
10、古巴鳄
古巴鳄,鳄科鳄属的一种鳄鱼。又叫菱斑鳄,是中型鳄鱼,体长3米,也有些个体会更大些。吻相对较短,成鳄体黑而有黄斑。古巴鳄生活于古巴西南部的淡水沼泽中,以鱼和小哺乳动物为食,性情凶猛。古巴鳄与美洲鳄以及被引入的眼镜鳄分享共同的栖息地,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古巴的萨帕塔沼泽和青年岛,栖息于淡水沼泽及湿地之内。极为好勇斗狠,能够整个身体跳出水面捕食。因当地美洲鳄的杂交导致古巴鳄的遗传特性在不断消失。
古巴鳄
11、穿山甲
穿山甲,头体长42-92厘米,尾长28-35厘米,体重2-7千克;鳞片与体轴平行,共15-18列。尾上另有纵向鳞片9-10 片。鳞片棕褐色,老年兽的鳞片边缘橙褐或灰褐色,幼兽尚未角化的鳞片呈黄色。吻细长。脑颅大,呈圆锥形。栖息于丘陵、山麓、平原的树林潮湿地带。喜炎热,能爬树。能在泥土中挖深2-4米、径20-30 厘米的洞。末端的巢径约2米。以长舌舐食白蚁、蚁、蜜蜂或其他昆虫。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偷猎者会把这种哺乳动物的鳞片和肉运到中国和越南。人类捕食是它们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穿山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