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爱生活

​研究发现马来熊会模仿玩伴表情 像人类一样

点击: 来源:好爱生活
摘要:研究发现马来熊会模仿玩伴表情 像人类一样 「表情模仿」向来被认为是人类与大猩猩的专属绝技,不过马来熊显然也精于此道。 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据美国国家

研究发现马来熊会模仿玩伴表情 像人类一样

「表情模仿」向来被认为是人类与大猩猩的专属绝技,不过马来熊显然也精于此道。 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

「表情模仿」向来被认为是人类与大猩猩的专属绝技,不过马来熊显然也精于此道。 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JAKE BUEHLER 编译:曾柏谚):研究发现马来熊会模仿玩伴表情,就像人一样。过去以为只有猿类与狗掌握这项社交技巧,但在发现世上最小型的熊能做到后,或许有更多物种也能做到。

在社交活动中,我们能让脸变得像面镜子般,反映出交流对象的微妙表情。 但不论这项举动是出于认同、同情或其他目的,「表情模仿」都是人类身处复杂社交世界中的一项关键。 虽然我们并非唯一一种借助脸部沟通的动物,但我们这种细腻和精确的程度,过去都只有在我们的近亲──大猩猩身上能看见。 而如今研究人员却在其他物种身上也发现了这项社交超能力,它便是与「社交咖」猿类非常不同的马来熊。

栖息在东南亚雨林的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只有罗威纳犬那么大,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熊。不像会频繁且懂得复杂运用表情的灵长类,马来熊不会组成庞大并有阶级之分的群体。在那种群体里,复杂的脸部表情在沟通中相当重要。 朴次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ortsmouth)的比较心理学家玛琳娜.达维拉罗斯(Marina Davila-Ross)是本次研究的资深作者,她提到马来熊虽然不是完全讨厌社交,但多数时候它们选择独来独往。 该研究在3月21日刊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

「身为野生动物,它们或多或少都是自力更生,」达维拉罗斯说:「雄性马来熊具有相当领域性,而雌性则带着孩子,所以它们相当像独居动物。 」

而正是因为独居的天性,使得马来熊表情模仿本领的这项发现格外出人意表,这暗示了像表情模仿这类复杂的社交技巧,并不局限于那些先天具有社会性的物种。 倘若对相对孤僻的哺乳类而言,都可以演化出这样的互动方法,那么表情模仿便可能一点都不是一项较为高等、具社会性的特征。 或许在哺乳类中,复杂的社会互动比我们原以为地更加广泛。

森林中的模仿

达维拉罗斯曾在马来西亚婆罗洲岛沙巴州的野生动物康复中心研究红毛猩猩,而当时在附近负责救援与康复工作的机构──婆罗洲马来熊保育中心(Bornean Sun Bear Conservation Centre)中的熊儿吸引了她。 在观察了玩在一块儿的马来熊后,她发现马来熊之间的互动有些古怪:它们似乎会模仿彼此的表情。 就在了解到人们对马来熊的行为所知甚少后,达维拉罗斯与同事决定深入研究。

她与团队观察了22只在森林围场中的马来熊,并透过影片记录了超过370次的游戏较量,接着他们看了影片一次又一次,极为仔细地计算及记录马来熊表情的差异与出现时机。

马来熊通常有露齿与否的两种方式来向玩伴张嘴,而研究发现当马来熊看到玩伴正瞧着自己时,明显会产生这两种张嘴动作。 但在此之前,「被某人注视时会改变表情」的现象我们只在灵长类与狗身上发现过──而后者又已经被人类驯化并生活在一起。

多数马来熊在接收到「张嘴讯号」时会马上复制回去,这个反应通常发生在看到表情的一秒之内。 这项「迅速表情模仿」在过去同样也仅在灵长类与犬只身上见过。

更有趣的是,模仿者并非随便做一个老套张嘴鬼脸应付,而是真的和同伴选择的表情完全一样。 如此精准的表情同步过去认为只有人类与大猩猩能做到,所以马来熊的尝试是完全新的发现。

马来熊不是猿类或狗那种交际花,因此它们拥有复杂的脸部沟通技巧实在让人出乎意料。 而从演化上来说,马来熊与狗的关系甚浅,和猿类间的关系更少,所以这不可能是来自亲缘关系的延续。 这次发现,提升了马来熊和其他独居动物可以用比我们所以为的还复杂的方式,与彼此沟通的可能性。

环境条件可能是关键

达维拉罗斯并不觉得她和同事只是凑巧发现了一个能复制表情的非灵长类异类,而是认为这项结果凸显了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所有哺乳类的可能性。

「看起来其他动物也有这些能力。 」达维拉罗斯说,表示即使是那些更加独来独往的动物也是。

对未参与此次研究的意大利比萨大学(University of Pisa)动物行为学家伊莉萨白. 普拉吉(Elisabetta Palagi)来说,这项研究对整个哺乳类系谱树的社会性潜力,提供了一项重要实例。

「我认为这是篇好论文。 」普拉吉说。 不过她也指出,考虑马来熊在野外与保育中心的环境条件差异也是相当重要。

普拉吉解释:「他们是正在康复中的动物,所以被迫处在一块儿。 」拥有与其他马来熊熟识的机会,可能使它们更容易接受新的社会信号。 例如红毛猩猩在野外也不是特别爱交际,但一旦处于群体圈养环境中,它们会和彼此形成链接及结盟。

普拉吉好奇马来熊脸部模仿的程度,是否随着与玩伴熟识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她认为同样有趣的是,马来熊的镜像模仿行为并不会影响游戏时间长短,但狗却会。 狗儿们会向彼此传达嬉戏心情的「同步」,让游戏时间延长。 因此,对马来熊来说,「表情模仿」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达维拉罗斯表示这是一条需要更多调查的研究之路,并坦言我们普遍对于所有动物的脸部沟通实在了解不多。 在未来,她希望能调查马来熊之间的个性差异,如何影响已康复的动物野放回林的成功率。

她期望其他团体能研究其他非社会性哺乳类的脸部表情,看看这样的模仿技巧会有多广。 在我们毛绒绒远亲的眼睛后面,可能还有更多超乎期待的事情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