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江边的小镇,威宁海拉脱贫致富小康之路
牛栏江边的小镇,威宁海拉脱贫致富小康之路
牛栏江位于威宁自治县与云南省结合部,《汉书》称堂琅江,发源于云南昆明市境,是金沙江支流,在云南昭通市注入金沙江。
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是处于牛栏江上游的乡镇,近几年来,由于独特的自然气候,海拉镇已成为绿色电能基地。
2020年7月29日我第一次且十分荣幸地参加了由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发起的家乡脱贫致富,小康之路的三下乡活动,在经历了为期几天的调查走访之后,我了解了我的家乡--海拉镇的脱贫战略和居民生活状况,也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有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感悟。
29日上午,我走访了当地村委会,从村委会了解到了我家乡的基本情况。
我的家乡--海拉镇是贵州省威宁县的西部的一个贫困乡镇,距离县城百余公里,位于贵州的最西边,是云贵高原上乌蒙山的最深处,这里三面环水、全县海拔最高。由于这里所在辖区属喀斯特溶岩地貌,地表破裂,山势陡峭,经济和文化受区位的影响相当严重,因此,是全县的两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
海拉镇物产丰富,有良好的畜牧养殖条件,有高产的玉米、马铃薯、党参等经济作物,有储存丰富的煤炭资源,有扩大发展的“再生黄果”,它们都是推动各方面发展的条件。
29日下午,我走访了当地一位村民,他是一位年近七十的当地人,同时他家也是党参的种植户。我从他那里了解到海拉党参的基本情况。党参种植是推动海拉镇发展以及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支柱产业。陈先生告诉我一首当地的歌谣:“卜多小河牛栏江,海拉汉子泪汪汪;男到十六打工去,女嫁外地不还乡”。这仅是十几年前,当地百姓口中还在念叨的民谣。
海拉镇境内“山高谷深”——既有海拔2879.6米的贵州第二高峰平箐梁子,又有最低海拔1379米的牛栏江的河谷地带。地势落差大,交通闭塞,土地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等艰难条件,使海拉成为威宁人眼中的极贫地带。守着大山,如何找准特色优势产业治穷治贫?
从上世纪70年代起,部分村民就以种植党参谋生。2012年以来,随着当地中药材市场逐渐走俏,传统农作物价格走低,社区开始大面积种植党参。在政府的带领下党参市场逐步步入正轨。
陈先生说:“一亩党参平均收入6000元左右,我家种植了7亩,一年下来4万左右。”“黔中党参,威宁最佳。威宁党参,海拉最佳。”陈先生满脸自豪地说,气候、光照、土质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让这片砂石红壤孕育了被誉为“高原党参之王”的威宁黄党参。党参就像是海拉人民的幸福门票,让海拉人民通往幸福。
30日,我走访了海拉有关部门,了解到了海拉的另外一个支柱产业--新能源。海拉新能源有光伏发电站、风力发电站、水力发电站。
2015年海拉建成贵州省首个光伏发电站,接下来几年海拉陆续建成了风电场和象鼻岭水电站,海拉从此也被称为新能源之乡
30日下午,我来到了易地搬迁小区采访到一位去年刚搬进新家的村民刘先生,刘先生老家是牛栏江畔的,那里山势陡峭、道路不通,每年的雨水天气山体便容易滑坡,生活在那里很是不便,所以近年来政府在集镇周边为当地居民建立了易地搬迁小区,从此刘先生和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屋后的山会不会有危险了。
最后,我在此次活动中不仅了解到了我家乡的发展现状和村民生活水平,我也懂得了脱贫攻坚的道理和必要性。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贫困是座大山,但这座大山再高,也高不过人的志气,高不过人的自强。贫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也是脱贫致富的主人,物质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
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来源:综合生物院、印象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