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爱生活

​汉字历史——生活篇(疏)附古文

点击: 来源:好爱生活
摘要:汉字历史——生活篇(疏)附古文 理线 生活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疏” shū ,形声字,本字作“”,同“ ”,从糸疋声,“”字目前最早见于楚简(商至战国早期)。糸,与丝织物

汉字历史——生活篇(疏)附古文

理线

生活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疏”shū,形声字,本字作“”,同“

”,从糸疋声,“”字目前最早见于楚简(商至战国早期)。糸,与丝织物有关;疋,人脚,此处引用“梳具”的形状。造字本义:理线。

备注:

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历经商晚期的金文,再到西周全期的金文,直至楚简,(虽然楚简的书写年代主要在战国各时期,但楚简中所使用的文字多数是在商、周时期便已存在的。)“足、疋、正”这三个字的演变来看,商时期可能仅有“疋”字,而没有“足”字。商末周初,原本表示下肢的“疋”字分化作“疋、足”。其中,“疋”字中的“乛”符号侧重表示“脚、腿”相连的直角结构,字义作“脚”;“足”字中的“口”符号侧重表示“腿部”整体的圆筒状,字义作“腿”。

在楚简中,存在一个形声字“”,其结构为“从糸疋声”,表示“梳丝、理线”的含义。这个字结合了“糸”(与丝织物相关)和“疋”(脚的象形),通过两者的会意表达了梳理丝线的行为。

而在秦简中,“疏”字的构造则有所不同,写作“从疋㐬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楚、秦两地对于“㐬”字的书写形式有所差异,但只有楚地的“㐬”字具有“多条蛇”的特殊字义。此外,由于秦地“㐬”字的写法与“糸”非常相似,这可能促使秦人在书写时特意将楚简中的“”字内的“糸”替换为“㐬”,以此来区分这两个字,并最终形成了新的“疏”字。这种变化不仅保留了“”字原有的“梳丝”之义,还赋予了新字独特的表音特征。

从汉字构造的角度来看,“疋”最初描绘的是人的脚,但在“”字中,它被借用来模仿梳具的形状;而“糸”则直接关联到丝织物。“疋”和“糸”的组合,体现了古人对梳具功能的理解——即如同脚趾分叉般梳理丝线的过程。因此,“”字巧妙地利用了这两种元素的结合,传达出“梳丝、理线”的具体操作。

有两点是有趣的,一是,在“疏”字的构造中选择了“疋”而非“㐬”作为表音部件。二是,只有楚地的“㐬”字具有“多条蛇”的特殊字义,某种程度上,“㐬、糸”都可表义“多条”。这两处选择暗示了秦人希望通过保留“疋”的发音特性,同时又引入了楚人“㐬”字的新字义,以区别于楚简中的“”字。由此可以看出,“疏”字既继承了“”字的核心意义,又通过微调其构字方式,实现了文化间的差异化表达。

扩展阅读:

仰天湖25·2:“巿佑之一衣,□純䋍縞之

句”

仰天湖25·4:“布之羅二堣。”

仰天湖25·6:“何(馬)之衣,䋮純䋮。”

仰天湖25·33:“一衣䋮□□□”

郭店·六·27:“內立父、子、₂₆夫也,外立君、臣、婦也。()斬布實丈,為父也,為君亦肰(然)。()衰₂₇齊戊

(麻)實,為□弟也,為(妻)亦肰(然)。袒字為宗族也,為弸(朋)(友)₂₈亦肰(然)。”

睡虎地秦简·封诊式91:“毒言 爰書:某里公士甲等廿人詣里人士五(伍)丙,皆告曰:‘丙有寧毒言,甲等難飲食焉,來告之。’即書甲等名₉₁事關諜北。訊丙,辭曰:‘外大母同里丁坐有寧毒言,以卅餘歲時䙴(遷)。丙家節(即)有祠,召甲等,甲等不肯來₉₂,亦未嘗召丙飲。里節(即)有祠,丙與里人及甲等會飲食,皆莫肯與丙共桮(杯)器。甲等及里人弟兄₉₃及它人智丙者,皆難與丙飲食。丙而不把毒毋(無)它坐。’”

接上译文:“爰书:某里公士甲等二十人送来同里的士伍丙,共同报告说:‘丙口舌有毒,甲等不能和他一起饮食,前来报告。’当即将甲等的姓名、身份、籍贯记录在文书背面。审讯丙,供称:‘本人的外祖母同里人丁曾因口舌有毒论罪,在三十多岁时被流放。丙家如有祭祀,邀请甲等,甲等不肯来,他们也没有邀请过丙饮酒。里中如有祭祀,丙与同里德威人和甲等聚会饮食,他们都不肯与丙共用饮食器具。甲等和同里兄弟以及其他认识丙的人,都不愿和丙一起饮食。丙并没有毒,没有其他过犯。’”

里耶8·487:“[韋隹⿰]書廿八年以□□如請史書□[韋隹⿰]手□”

里耶8·1517正:“卅五年三月庚寅朔辛亥倉銜敢言之書吏徒上事尉府■者牘北食皆盡三月遷陵田能自食謁告過所縣以縣鄉次續■食如律雨留不能投宿……”

北大·隐书3:“□□唯禹莫如以吾説之紿類比

古文释义

【唐韻】所菹切【集韻】【韻會】山於切【正韻】山徂切,从音梳。

【說文】通也。本作

。今作疏。

【禮·樂記】淸廟之瑟,朱絃而疏越。【註】越,瑟底孔也。畫疏之,使聲遲也。【疏】疏,通也。使兩頭孔相連而通,孔小則聲急,孔大則聲遲。

【經解】疏通知遠。

又遠也。【詩·大雅】予曰有疏附。【傳】率下親上曰疏附。【箋】疏附,使疏者親也。

【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疏。

又麤也。【詩·大雅】彼疏斯粺。【箋】疏,麤也。謂糲米也。

【禮·玉藻】客飧,主人辭以疏。【註】飧者,美主人之食也。疏之言麤也。

又【郊特牲】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

又分也。【孟子】禹疏九河。

【史記·黥布傳】疏爵而貴之。

又稀也。【穀梁傳·隱八年】庚辰大雨雪。【傳】志疏數也。【疏】遠者爲疏,近者爲數也。

【禮·祭義】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

【楚辭·九歌】疏緩節兮安歌。【註】使曲節希緩,而安音淸歌。

又治也。【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詩】疏峰抗高館,對嶺臨迴溪。【註】疏治也。

又刻也。【禮·明堂位】疏屛,天子之廟飾也。【疏】疏,刻也。屛,樹也。謂刻於屛樹,爲雲氣蠱獸也。【又】殷以疏勺。【註】疏,通刻其頭。

【後漢·梁冀傳】窗牖皆綺疏靑瑣。【註】鏤爲綺文也。

又畫也。【管子·問篇】大夫疏器。【註】疏,飾畫也。

【何晏·景福殿賦】羅疏柱之汨越。【註】疏柱,畫柱也。

又徹也。【晉語】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而去之。【註】蔬,徹也。

又布也。【楚辭·九歌】疏石蘭兮爲芳。【註】疏,布也。

又大也。【揚子·太經】方州部家,三位疏成。【註】疏,大也。

又菜也。與蔬同。【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職任萬民,八曰臣妾,聚斂疏材。【註】疏材,百草根實可食者,疏不熟曰饉。【釋文】菜也。

又【地官·委人】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註疏材,艸木有實者。

又【淮南子·道應訓】子佩疏揖,北面立於殿下。【註】疏,徒跣也。

又扶疏,枝葉盛貌。【揚子·太經】見小勿用,以我扶疏。【註】秋木扶疏而大,故可用。

又【正韻】渠疏杷也。

又疏躍,布散也。【淮南子·俶眞訓】今夫萬物之疏躍枝舉,百事之莖葉條枝,皆本于一根,而條循千萬也。

又疏疏,衣服盛貌。【韓詩外傳】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疏疏者何也。

又【揚子·太經】穀不穀,失疏數。【註】疏數,不平也。

又姓。漢疏廣,疏受。

又國名。【潛夫論】捿疏猗姓。【路史】夏世侯伯也。

又山名。【山海經】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註】按文中子云:疏屬之南,汾水之曲,卽斯山也。

又鳥名。【禮·曲禮】雉曰疏趾。【疏】雉肥則兩足開張,趾相去疏也。

又獸名。【山海經】帶山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其名曰䑏疏。

又【韻會補】與梳通。揚雄,頭蓬不暇梳。

又【集韻】孫租切,音蘇。粗也。

又【廣韻】所助切【正韻】所故切,从音數。條陳也。

【揚雄·解嘲】獨可抗疏時道是非。

又記注也。

又【韻補】叶山宜切,音詩。

【劉章·耕田歌】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相关汉字

糸疋㐬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