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泰:文可提笔为尚书,武可上马镇边疆,却在新旧交替中逐渐迷失
陈泰:文可提笔为尚书,武可上马镇边疆,却在新旧交替中逐渐迷失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点关注,我们一起聊三国
三国魏甘露五年(260年),太子舍人成济奉中护军贾充之命,弑杀魏主曹髦。尚书左仆射陈泰闻讯,枕帝尸身而哭。大将军司马昭问当如何处理,陈泰说唯有处死贾充方可。但司马昭却只诛杀成济,陈泰因此忧愤呕血而亡。
陈泰的命运,正是魏晋禅代大时代下士人艰难抉择的一个缩影。
陈泰剧照
一、北抚匈奴
陈泰,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人。
陈泰出身颍川陈氏,其曾祖陈寔、祖陈纪、父陈群都是一代名臣。陈泰的母亲,则是荀彧的女儿,所以陈泰得叫荀彧一声外公。可以说,陈泰身上淌着颍川荀氏和陈氏两大家族的血液。而他的人生,也将在父母两族在易代之间的选择上左右摇摆。
不仅如此,因都为贵勋子弟,陈泰还和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是光屁 股玩到大的朋友。有着这许多层关系,明帝青龙年间(233—237年),陈泰被辟散骑侍郎。陈群去世后,陈泰又以嗣子袭封颍阴侯。齐王正始年间(240—249年),升为游击将军。
后,陈泰外放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持节、护匈奴中郎将。
三国并州位置图
并州西连司隶,东临冀州,北则与匈奴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地处边境,胡汉杂处,因此刺史一般都兼有军职,并领护南北匈奴。
陈泰在此,以怀柔政策对待周边胡人,因此在胡汉两族间都很有威名。
因为是一方大员,在京城的一些高 官贵人,往往给他捎点宝贝、钱财,托他购买奴婢。陈泰把这些寄来的财物都原封不动挂在墙上,后来他回京任尚书时,将这些东西全部捎回,并退往原主。这就是典故陈泰挂壁的出处。
二、劝降曹爽
明帝以三十六岁壮年去世,托孤八岁的曹芳于司马懿、曹爽。大将军曹爽欲独揽大权,先明升暗降加司马懿为太傅,接着重用丁谧、何晏、邓飏、李胜等一帮浮浪子弟,一时惹得天怨人怒。
经高平陵之变,曹爽被排除
正始十年(249年),借口养病在家的司马懿,趁曹爽一 党挟曹芳到洛阳南郊高平陵拜祭明帝之机,占领武库,发动政 变,阻皇帝及曹爽于洛河南岸。
此时为尚书和陈泰,与侍中许允、殿中校尉尹大目等,受司马懿指派,到曹爽处,劝说曹爽交还兵权(参见曹爽篇)。但司马懿后违背誓言,诛曹爽及其党羽三族。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平陵之变。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大诛诸夏侯曹宗室,夏侯渊之子夏侯霸逃往蜀中,司马氏全 面把权,魏室被完全架空。
有关陈泰参与高平陵之变的原因,个人认为他是和蒋济一样受到了司马懿的愚弄(参看蒋济篇)。反过味来的蒋济忧愤而亡,而陈泰也同样面临选择——是像贾充一样识时务者为俊杰全 面倒向司马氏,还是像蒋济一样无颜见曹氏后人追随黄泉?
但蒋济可以一死了之,陈泰的肩上却还有颍川陈氏一个大家族的命运包袱。怎么办?
雍州地图
陈泰选择了逃避。他主动要求再次外放,于是被委任为雍州刺史,原刺史郭淮则被任为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因为雍州地接川蜀,所以陈泰也加了个奋威将军的武职,作为郭淮的军事副手。
这样,陈泰在西线,遇上了蜀汉的姜维。
三、主理雍州
齐王嘉平元年(249年),蜀汉卫将军姜维,以夏侯霸为向导,北上伐魏。由于大将军费祎严格限 制姜维的兵源数量,姜维便想联合羌人一同伐魏。姜维先依麹山修筑了两座城池,派牙门将句安、李歆驻守,然后联合羌胡攻略边境各郡。
夏侯霸本曹魏西线长城,后投蜀汉为车骑将军
郭淮和陈泰商议对敌。陈泰说:“姜维所筑麹城虽然坚固,但它远离蜀中,后勤需远程补给。而羌胡只是受其裹胁,难以与其同心。我们只要围而攻之,就可兵不血刃占了麹城。姜维即使想救,因山路险远,也未必来得及。”
郭淮认为有理,于是以陈泰率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围麹城。
麹城依山而建,地势悬高,虽易守难攻,但取水不便。魏军切断粮道及城外流水,城内很快便慌了神。句安使人出城挑战,陈泰却令魏军固守不动。围城日久,城内蜀军困苦不堪,粮食按量供应,饮水则靠雪水度日。
姜维领兵来救,军至牛头山,与陈泰相遇。陈泰又坚令诸军不许擅动,而派人告诉郭淮,自己率军南渡白水,沿河东行;请求郭淮速至牛头山,截断姜维归途。郭淮深以为然,遂进军洮水。姜维发现魏军图谋,引军回撤。句安、李歆孤立无援,遂开城投降。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姜维兵败牛头山始末。
二人交手,这还只是开始,他们前后共有三次交锋。
姜维以一人之力敌中原群英,更显悲情
嘉平五年(253年),东吴太傅诸葛恪伐魏。时年费祎被刺,姜维取得军事主 导权。为配合吴军,姜维再兴兵数万攻南安(今甘肃陇西)。陈泰率军救援至洛门(今甘肃甘谷),姜维军粮尽而退兵。此为二番战。
高 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郭淮去世,陈泰继任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陈泰从此成为魏西线蕞高军事长官。
同年,司马师病亡,司马昭继位大将军。姜维乘司马师新丧,再率夏侯霸、张翼等数万人攻魏。新任雍州刺史王经向陈泰报告,说蜀军分三路攻祁山、石营、金城,请求陈泰出兵以为侧翼,凉州军则应救卫枹罕,以讨蜀护军徐质向祁山,进行分路迎敌。
陈泰却认为,蜀军兵少不足以分三,分兵而进更是兵法所忌,凉州军越境参战也不合适,于是令王经坚守狄道(今甘肃临洮),并要求待他大军到来再商议决战。而陈泰自率大军至陈仓(今陕西宝鸡)时,王经已在故关(今甘肃临洮北)失利,并渡洮河迎敌 。
王经后也入朝为尚书
陈泰闻讯,认为王经不守狄道必有他变,于是派五营急赴前线,自率大军继后。陈泰军还未到,王经已大败于蜀军,仅以万余人退保狄道,其余人都已溃散。姜维乘势进围狄道。
陈泰军到上邽(今甘肃清水),先分兵把守要地,然后昼夜兼程西行。时邓艾、胡奋、王秘军也到,陈泰即与邓艾、王秘等分兵三路,共到陇西。
时姜维势大,邓艾等人都说此时不宜出兵救王经,他们甚至以“壮士断腕”为喻,以图舍弃狄道及其中的王经,进而退保陇西。
陈泰却认为,姜维轻兵径进,就是想速战争利。王经本应该坚守城池,以待敌锐气已失才能决战,但他不听才有此围。若姜维乘得胜之势,东进取栎阳粮仓,然后招纳羌胡、东争关陇,西降四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将对我军不利。但如今他选择攻坚固的狄道,将有力不能施展,此时攻守之势已然转换,正是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破敌之时,诸位还等什么呢?
狄道之战示意图
陈泰于是率军越高城岭,秘密向狄道进发。夜里到达狄道东南高山,陈泰让兵士们多举烽火,奏鸣鼓吹。城中王经见此,一时士气大振。姜维听到援兵到来,也缘山前来交战。
时凉州军也赶来,陈泰遂议再截姜维粮道。姜维却预先料到此着,先期退军,狄道之围遂解。
王经见到陈泰,惊心地说:“城中粮已不足十日,若非将军随机应变,恐怕此城将覆灭,全州也将不保啊。”
当初陈泰领兵西进的同时,向朝廷上表说明情况。朝议都认为狄道将难保,而姜维若切断通往凉州之路,而招抚羌胡、据有关陇,则陇右尽失,因此应大召天下兵马前去征讨。
司马昭却说,当年诸葛亮即有此大志,却终未成功,姜维当然也不能行。我们还是看陈征西(陈泰)的上上之策吧。他回头对陈泰舅舅荀顗说:“陈玄伯沉毅能断大事,荷方面之重,救危城而不求增兵,表报简略,我故知他必将大胜。身为都督大将,正应如此啊!”
狄道围解,陈泰派人驻守关隘,并加紧修整城垒,然后带兵回驻上邽。
姜维一生之敌邓艾,此时还在陈泰手下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知道,三国后期,姜维以一人之力北伐,对 抗魏名将郭淮、邓艾、钟会。而陈泰,实际上才是易被忽略的重量级对手。
四、入为尚书
高 贵乡公甘露元年(256年),陈泰入京为尚书右仆射,负责人才选典。后加侍中、光禄大夫。
这时东吴孙峻已诛杀诸葛恪,自任丞相、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树立威信,孙峻引军进攻淮泗。司马昭即以陈泰为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前往抵御,并诏令徐州监军以下都受陈泰节制。孙峻见势不妙,立刻回军。陈泰回京后又转任尚书左仆射。
东吴后期更是乱成为一锅粥
甘露二年(257年),征东将军诸葛诞作乱淮南。司马昭率军前讨,驻于丘头,陈泰负责行台(随军尚书台)。
平叛回京后,陈泰以前后之功,增邑二千六百户,子弟一人封亭侯,两人封关内侯。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实在无法受司马昭专权,于是率宫中宿卫、仆人数百人鼓噪出击。一行人至皇宫南阙,与中护军贾充相遇,太子舍人成济奉贾充之命,弑杀曹髦。
需要说明的是,曹魏三少帝曹芳、曹髦、曹奂从未立过太子,所以成济这个太子舍人不过是个荣誉性称号。但就是这个号称辅佐太子的成济,却把当朝皇帝给杀了!
曹魏蕞悲壮的帝王曹髦
陈泰闻讯后,与太傅司马孚(司马懿之弟)枕帝尸身而哭。司马昭这时也装着不知情赶来,问陈泰当如何处理。
陈泰愤恨地说:“唯有处死贾充方可。”
司马昭说:“玄伯你看,还有别的方法吗?”
陈泰说:“我只知此策,不有他法。”
但司马昭正倚仗贾充,岂能自断一臂,遂只诛杀成济及其三族。据载,当时成济听说司马昭要杀他,顾不上穿身服,光着身子爬上屋顶,大骂司马昭。司马昭却面不改色、心不加速,下令兵士乱箭齐发,从地面将成济射成了刺猬。抢手成济终究成了大人物的替罪羊。
被人当枪使者,永远不会有好下场
同年,曹奂登基,改元景元。
陈泰却越想越对不起老曹家,终忧愤呕血而亡。司马昭追赠其司空,谥曰穆侯。其子陈恂袭其爵位。
五、乱世悲歌
有关陈泰的评价,我觉得武陔说的很衷肯。武陔是卫尉武周之子,和司马昭兄弟、陈泰都是好朋友。武陔以善于品评人物闻名,有一次司马昭问武陔,陈泰和其父陈群比起来,两人如何呢?武陔说:“通雅博畅,能以教化天下为己任者,陈泰不如陈群。但若以明统实事,处世简要,建功立业论,陈泰则过于其父。”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陈寿评价陈泰“弘济简至,允克堂构”,意思是器量宽宏、为政简明、恭敬守礼、克承父业。这和武陔说的也差不多。
就我的理解,颍川陈氏历几代经营,儒学传家,正统观念已深入骨髓。陈泰的识人、气节,尤在其父陈群之上。但他越是明于事理,就越明白天下局势已不可扭转地倒向司马氏。他想维护曹家天下,却无力回天;他想随波逐流,却心里过不去那个坎。
所以,蕞后他其实走的是和他外公荀彧一样的路——在矛盾中艰难地维持平衡,却终于心力交瘁,郁郁而亡。
陈泰之后,陈群这一支逐渐式微。而他的叔叔陈 忠一支却日渐兴起:陈 忠之子陈坦官至廷尉,另一子陈佐至青州刺史。陈佐之子陈凖任太尉,陈戴、陈徵也都官居高位。陈准之孙陈逵誉满江东,其后代则是南朝陈开国君主陈霸先。
颍川陈氏世系简图
陈家四世,寔纪群泰,套用《红楼梦》的文字游戏,就是“世计窘态”,这是一个大家族在王朝禅代间艰难抉择的缩影。但也许,陈泰要的,就是这样:让一切是非功过,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湮灭吧。
我是三国路 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