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陶、鲧、烛之武,为何先秦人名都这么怪异?
皋陶、鲧、烛之武,为何先秦人名都这么怪异?
探秘先秦人名:为何看似怪异
在阅读先秦历史文献时,人们往往会对那些奇特的人名感到困惑。从“姬重耳”到“芈熊侣”,这些名字与我们熟悉的姓名体系大相径庭。实际上,这些看似怪异的名字背后,隐藏着当时独特的文化、社会和语言背景。
先秦时期,人们的命名习惯十分特殊。与后世追求典雅、寓意深刻的名字不同,先秦人命名更加随意、质朴,常常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比如,郑庄公因难产,被取名为“寤生”,直白地记录了他出生时的艰难。类似的还有鲁成公名“黑肱”,以身体特征命名,直观展现其外貌特点。同样因生理特征得名的,还有晋成公,因出生时臀部有黑痣,便被称为“黑臀”;卫侯之弟黑背,以及楚公子黑肱,也都以身体部位的颜色特点命名。再如,春秋时晋平公的母亲叫“穆姜”,“姜”是姓,“穆”在这里是死后追称的谥号,本人生前并不用此称呼。还有齐灵公的母亲仲子,以排行加姓来称呼。又如孔子名丘,是因为他的父母曾在尼丘山祈祷才生下他,以出生地或相关地点命名。宋武公之子司空,是以官职来命名。卫公子郢,字子南,古人常以字与名相关联,郢与南在方位上有一定关联。楚昭王之子章,字子西,章与西之间也存在某种关联,这体现当时名与字的特殊关系。
先秦的称谓方式极为复杂,与现代姓名体系大相径庭。那时,一个人的称谓包含姓、氏、名、字、号等多个元素,而且使用规则也与后世不同。男子通常称氏加名,例如商鞅,他是卫国人,因此最初被称为卫鞅;后来他入秦并被封于商地,便又被称为商鞅。再如,屈原,“屈”是氏,“原”是名,他实际上是芈姓,在先秦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所以他不叫芈原。又如百里奚,本是虞国人,以国名为氏,后来被秦穆公重用。蹇叔,姓氏来源不明,但以他的居住地或相关特征等形成了他独特的称谓。烛之武,“烛”是地名,以地名为氏,“之”是虚词,武是名。介之推,“介”是地名,以地为氏,“之”为虚词,推为名。孟明视,“孟明”是字,“视”是名,他是百里奚之子,体现父子不同的称谓方式。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叔”表示排行。公子纠,“公子”表明他是诸侯之子,纠是名,体现身份加名的称谓。公孙无知,“公孙”表示他是诸侯之孙,无知是名,展现特定身份下的称谓。
语言的演变也是造成先秦人名看似奇怪的重要原因。先秦时期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普通名字,在古汉语的表达下或许十分平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语义和语音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例如“皋陶”,其中的“陶”,古音与今音就有很大不同,在当时的读音和含义可能与现代理解大相径庭。再如“颛顼”,这两个字的古音和现在的发音也不一样,在先秦语境里,其含义和所代表的意象也与现代有所区别。像“契”,作为商朝始祖之名,在当时的读音和寓意与现代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夔”,相传为舜时乐官,读音和意义在古今之间也有了变化。“鬻熊”,楚国先祖,其名中的“鬻”字,古音和今义都与现代常用义不同。“鲧”,大禹的父亲,读音和含义在历史演变中也有了改变。“妫汭”,作为地名,也是舜帝后裔的姓氏来源,读音和古今含义有别。“皋落氏”,春秋时赤狄的一支,名字读音和意义都随时代变迁。“允姓”,古族名,其读音和含义在历史中发生了变化。“句芒”,古代神话中的木神,读音和现代有所不同。
此外,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使得部分人名受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例如“中行说”,“说”的读音可能是匈奴语的音译,其含义与中原文化中的“说”字含义不同,这种音译的名字在当时的文化交流中显得独特而又陌生。还有“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其名字就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语言音译。“且鞮侯”,匈奴单于名,明显是少数民族语言发音的记录。“冒顿”,匈奴单于,其名也是匈奴语的音译,与中原命名方式不同。“浑邪王”,匈奴的一个王号,名字体现少数民族语言特色。“休屠王”,匈奴部落首领,名字源于少数民族语言。“挛鞮氏”,匈奴的王族姓氏,读音和命名方式与中原迥异。“屠耆王”,匈奴官职兼王号,名字有少数民族语言特征。“呼韩邪单于”,匈奴单于,名字是少数民族语言音译。“须卜氏”,匈奴贵族姓氏,体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影响。这些名字反映了当时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为我们理解先秦时期的多元文化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