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华人物——聂士成
感动中华人物——聂士成
上一期我们讲到刘永福将军征战一生,为保家卫国奉献终身,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提另外一位不亚于他的人物,聂士成。
聂士成(1836年—1900年),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长丰县岗集镇聂祠堂)人,晚清名将。幼年父死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聂士成自小受烈母熏陶,好行侠仗义,26岁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戎马生涯。先后参与剿捻、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变,战功卓著,一生可以说是忠烈刚毅,于庚子之变的天津保卫战中,中炮阵亡。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忠节
1862以武童生入军,加入讨伐捻军的步伐,四月攻克庐州府,获功,8月随军连克多地,加5品顶戴。63年入淮军刘铭传部,转战苏浙皖闽,屡获大捷,67年赏立勇巴图鲁名号升副将。70年以两江补用记名提督赴直隶,73年赴陕西平定回民起义,84年中法战争爆发、聂参加渡海援台,87年调任管带,参与旅顺要塞建设;91年四月参加北洋海军大阅,9月参与镇压热河金丹教叛乱,擒斩叛军首领;93年九月至94年四月,游历东三省及韩俄交界,著【东游纪程】四卷,历程两万三千余;
甲午战争爆发,五月聂率军入朝,驻军牙山,开启了他的抗日之旅,七月,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偷袭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从汉城出动陆军进攻牙山。聂士成根据敌众己寡、地形不利防守的情况,建议叶志超主动将部队撤至公州、成欢,利用成欢有利地形伏击日军。他和叶志超各率所部退守成欢、公州。聂士成率部在朝鲜成欢地方与日军激战后撤退平壤,因力战有功赏换刚安巴图鲁勇号。平壤失陷后,聂士成随后参加鸭绿江江防之战,坚守虎山,组织摩天岭防御战,他利用山高路险,设疑疲敌,雪夜奇袭连山关,继而收复分水岭,杀敌甚重,击毙日军将领富刚三造,取得清军为数不多的几场胜利,因功补授直隶提督。
甲午战争后参与演练新军,采用西式练兵,并指导编订多套训练教材,创开平武备学堂,极大提升了我国近代军事发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同时义和团运动兴起,在战争初期,他在廊坊击败轻敌的西摩尔联军,成就了"廊坊大捷"。后来,聂士成在天津杨村一带抗击试图进京解救使馆人员的八国联军,两军交火皆有损失。因义和团受聂士成击退时伤亡惨重,因而双方积怨愈加深。
慈禧太后想安抚义和团,认为聂士成擅杀爱国分子,下令将其正法。朝内有官员认为聂士成阻碍和谈,指责他过于残暴。困境之下,聂士成表达了自己困顿的心境:"上不谅于朝廷,下见逼于拳匪,非一死无以自明。"1900年7月8日,他决定死在战场上,于家中交代后事,嘱咐子孙不得出国或为外国人效力但从当时聂士成将军的角度看:外国人都是无恶不作的侵略者,每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都应该视之为生死大敌,遑论自己的子孙了。
次日,聂士成穿着朝服,披黄马褂,率部在天津八里山与洋人鏖战一昼夜。
因为身着朝服太过显眼,他遭到了洋人枪弹的集中射击,即使先后被打断双腿,依然在马上挥刀督战,直至头部连中数弹,才跌下马来,时年64岁战死于沙场,以殉国明志。
八国联军对这位坚强敌手表示敬意,用红毯包裹聂士成遗体,送还清廷。聂士成以其忠诚和勇敢之名铭记于中华史册,被后世尊为抗击外侮、献身国家的英雄,他这种在逆风中依然为国尽忠,为国所战的爱国主义情怀,当被世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