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与习俗
春节的来历与习俗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腊祭”移至岁末。
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村东头一位老婆婆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不相信那位老人的话,撇下他逃到山上去了。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看到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近门口时,又听到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不禁十分惊奇。老婆婆才恍然大悟,告诉乡民原因,并想感谢那位老人,却发现老人已不知所踪。后来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发道高问好,这风后广泛演传,成了中国民众最降重的传线节目
对服文化何时产生?
对联密叫门时、春船,春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诗、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罪。杆发美好愿塑、春联源于“桃符”,候符将在辅木板上刻字,古时的人们挂在门上用来群称数鬼。《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茶”、郁是”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裂,”清代《燕京时岁记》上写着:“春联者、即桃符也。
“直到五代时期,书写神名的桃符有了春联的锥形。史书中记载、公元964年的除夕之夜,后蜀的君主孟昶在桃木板上题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朝时春联仍然叫作桃符,著名诗人王安石就有诗作:“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后,写春联被人们看作是文雅之事,逐渐在文人当中流传开来,春联甚至被当作一种礼品来相赠,而人们也从桃木板上写春联演变为在纸上书写,即“春联纸”。因为桃木是红色的,红色是
一种吉祥的象征,能够避邪,因此过年时的春联大多写在红色的纸上。春联真正在民间盛行起来是在明朝,桃符在此时才被称为“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爱春联,他在位时,大力提倡春联,使得贴春联逐渐成为一种习俗。到了清朝,春联已经成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形式。春联还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流传到国外,一些国家也像中国一样,有了贴对联的习俗。
“福”字为何要倒贴?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欢把“福”字倒贴呢?有人说,倒贴“福”字意味着“福到”,是谐音的祝福法。这个说法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该说法也有一个有趣的来源。
一次,朱元障在京城街头微服私访,正逢过节,他来到城南一处集市上,见不少人在围观一幅年画,年画上画着一个赤着大脚的女子,怀抱西瓜。该图本来是表示农民丰收的喜悦年画,但朱元章却暗道这不是百姓耻笑自己的皇后大脚吗?因为马皇后是淮西人,淮西与“怀西”谐音。
朱元璋十分生气,回宫之后叫人打听是谁画的这幅年画,并将围观的人一一纠察,而至于那些没去围观的民众,朱元章命人在他们的门上贴一个“福”字,然后命令军士就到没贴“福”字的人家去抓人。
马皇后听闻此事,偷偷下令叫全城家家户户都贴上“福”字,这样士兵就无从下手了。但其中
有户人家不识字,把“福”字倒贴。
皇帝大怒,下令要把这家人满门抄新。马皇后急中生智说:“这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
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乐了,知道马皇后是在为那家人开
脱,不过取义不错,便免了那家人的死罪。